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党建引领重点马院建设 全力抓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两个着力点推动事业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顺利制订和开启“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学院获批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院加快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支撑。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

学院党总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着力抓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顺利完成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开展了新任支部书记培训,强化提升了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工作力量和水平,“三会一课”更加规范。在全体党员中,先后开展了“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教育活动,夯实理论武装、筑牢精神信仰、强化巡察整改、推动作风转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员教师“走出去”,专家学者“请进来”,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支部学习为支撑,党员学习为基础,用党的百年成就鼓舞斗志,用党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用党的实践创造启迪智慧。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第一时间组织师生收听收看大会盛况,以宣讲报告、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并及时转化进入思政课堂。工作中,始终注重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统战人士、退休教师作用,“党建带群建”得到充分体现。

微信图片_20230925153010_1.jpg

2020年以来,学院党总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北京市、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师生健康和各项工作推进保驾护航。关键时点,全院教师一周内为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77个班级、6017人次讲授校园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质量起草完成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新建学院“党政形象墙”“阅览室”“集体备课室”“职工小家”,环境育人取得积极成效。学院的氛围整体向上向好,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增加,一批新时代的榜样群体正在形成。2023年,学院获评“北京市工人先锋号”荣誉集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绩突出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院教师认真领会、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探索实践育人等方面工作,坚持“开门办思政”,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取得积极成效。

微信图片_20230925153011.jpg

一是课程群建设系统全面。配合上级部门完成2021--2025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抓住机遇,超前谋划,遴选党员先锋,在市属高校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适应形势,攻坚克难,党员教师带头,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创新。先后开设7门大学生“四史类”课程和校级特色大思政课“新时代首都发展”, 2门线上课程进入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思想道德与法治”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基本形成。二是教学目标与时俱进。先后召开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座谈会”、“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和“深入学习贯彻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进思政课研讨会”,承办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立足京华大地,办好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研讨会”。在学校党委的推动下,学校和学院层面出台多个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件规范和多组工作举措。三是“大思政课”善用之。作为“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面向新形势,谋划建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字马院教学资源互动共享平台”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建立以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中关村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北京李大钊故居”等为代表的多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五微”为核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多项融合,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的底色,不断丰富提升“大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

四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计划,促进教研室集体备课常态化、规范化和实效化。组织教师编写专题教学研究文库,将理论、实践、问题等相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展。五是建立思政课教师“一师一档”,完善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学院教指委成员、支部书记随机听课制度,健全意见反馈机制,以学评教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红色专项教育部二等奖、北京市特等奖和“青砺基层”“青力冬奥”等专项赛道北京市金奖、银奖。

a19540f7fd124c0cac740c9fe6eb0427.png微信图片_20230925153013_2.jpg


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稳步提升

五年来,学院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核心A以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两部专著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刘冠军教授主持完成的《马克思“科技—经济”思想及其发展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并获批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名家工作室”。《马克思主义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成果不断丰富,“高端学术讲堂”、“学术报告月”持续开展,影响力不断提升。

微信图片_20230925153013_3.jpg

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结合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多篇。2019年,学院主办了北京高校“纪念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2021年,围绕北京“两区建设”“接诉即办”“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专项研究,举办“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研讨会。以特聘教授为引领,带动教师围绕高等教育和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入,正积极培育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五年来,在学校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学院领导干部职数、专任教师编制、办公面积均得到增加。先后引进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11人,基本实现1:350的师生配比,老中青三代专任教师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院坚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理念,每年9月不同主题开展“驼韵师话”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拥有以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四个一批”文化名家、北京高校思政课特级教授为核心的教师领军人物。先后获批教育部网络思政课择优资助团队、北京市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北京市宣传思想名家工作室等平台。1名教师荣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2名教师荣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师德先锋”称号。2名教师分获北京市首届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二等奖,1名教师获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教师牵头和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例分获北京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与时俱进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能力。五年来,学院先后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丰台区委宣传部、马家堡时代风帆楼宇党委等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并派出教师赴中国人民大学访学、赴大兴区和丰台区相关部门挂职帮助工作。每年组织优秀党员思政课教师走出学院,联系学校各教学单位担任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辅导教师和学生理论社团导师,扩大马学科在学校的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走出学校,赴延安、西柏坡、正定等地学习调研,深入北京市、丰台区党政机关、乡镇街道等开展理论宣讲,覆盖面超过30000人次。作为北京市首批试点单位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开展“京彩文化、青春绽放”活动,组织“接诉即办”案例开发等等。要求教师立足北京,服务首都,从党的历史和新时代改革实践的伟大成就中不断汲取营养,反哺课堂,让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学校思政的活教材,实现思政课与时俱进,充满新鲜劲、充满北京味儿。

微信图片_20230925153018.jpg

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将紧紧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做出的新决策、新部署,着眼学校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强化干部担当意识和教师的履职本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效果,为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微信图片_20230925153018_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