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党委:强化党建引领 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法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高质量发展。法学专业2019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在2020-2021学年和2021-2022学年学校的“学评教”中,法学院在全校先后取得第二名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19-2022年,法学院连续四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均荣获优秀。

1.png


注重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法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教研室学习以及团学组织的积极参与,引领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png

学院党委结合法学专业特点,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并于2021年秋季学期给大二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学院党委注重党课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各党支部书记认真讲授党课。

民法典正式实施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在法学院师生及身边人中掀起学习宣传民法典的高潮,学院党委在2021年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了“把民法典带回家”活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学院党委积极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讲,兴起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学院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接受采访、论文发表等多种形式积极宣讲、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后,学院党委及时响应,组织党委委员、教师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学生代表等集中学习了这一纲领性文件,帮助学院进一步锚定了新目标,明确了新航向。


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3.jpg

学院党委注重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制定出台了《法学院党委关于推进教师党支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2019年,教师第一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已顺利通过验收。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申报的《感悟红色司法 致力德法兼修》荣获学校2021年优秀主题党日活动评比一等奖。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党支部的共建项目“庚党建薪火之光,促网络空间之治”,荣获学校2022年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4.jpg


着眼“大思政”格局,认真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试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2)》等文件要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认真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经过两年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迄今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已占到必修课的96%,已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院还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学校、工地等开展各类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

5.jpg

学院还大力支持相关老师积极参与学校《形势与政策》这一重要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作为学校集体授课团队成员,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明春、分团委书记王漪鸥分别承担了“红色经贸”“两会精神解读”等专题课程。


加强师德师风,锻造一流师资团队

学院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培养目标,严格落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工作方案》,通过举办“驼韵师话”“博远茶叙”“师德师风大家谈”、书记院长讲党课等系列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举办驼韵师话活动.JPG

2018年以来,3名教师入选北京市市属高校高水平队伍建设支持计划,7名教师入选校级学术骨干培养计划。2021年青年教师兰燕卓在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张世君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习风润心法意启智’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张世君教授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优秀研究员。2018年、2021年,两次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黄大年式法学法学教师团队荣获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培育创新团队。2023年,《商法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聘请王利明教授担任法学学科学术顾问.jpg

为解决学院学科建设领军人才不足的问题,2023年4月26日,学院聘请新中国首位民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著名法学家王利明担任我校法学学科学术顾问。在聘任仪式上,王利明教授为师生们作了一场以《迈进数字时代的民法》为题的学术报告,提升了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


突出引领实效,实现党建与业务双提升

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突出引领实效,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共促进、双提升。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学院党委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打造特色亮点,提出和践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四个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推进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得到了党史学习教育北京教育系统第一指导组的高度评价。学院还新编了党史舞台剧《宝塔山下的审判》,并于“宪法宣传周”期间在全校进行公演,该剧得到了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一指导组的高度肯定。讲述该剧育人效果的《感悟红色司法,致力大学生德法兼修》入选北京教育系统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

举办红色剧目展演.jpg

学院党委切实履行“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职责使命,深度参与首都城市治理,积极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

2019年高桂林教授撰写的《关于京津冀机动车尾气治理的提案》获得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2020年张世君教授等撰写的《建议制定首都法:以法制手段保障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实现》获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2021年4月,北京市法学会将第一家市级研究基地“首都城市治理法治研究基地”设在了法学院。学院骨干教师在北京市“接诉即办”等政务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

2021年12月,陶盈、张世君撰写的《积极推动北京市12345热线民生数据深度开发利用》得到时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2022年6月,李璐玲、金晓晨教授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以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为起点,谋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民生领域品牌论坛》,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的批示。

2022年12月18至19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上,法学院陈寒非老师向大会作题为《主动治理中的多元参与机制研究》的主题发言。陈寒非、陈磊两位老师撰写的两篇论文入选《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理论研究成果汇编(2022)》。

科研成果转化成果丰硕.jpg

在学院党委的引领和组织下,学院科研成果转化成绩突出。法学院专任教师仅全校专任教师的5.6%,但科研成果转化全校占比为19%。2019年以来,法学院教师产出B1级以上高水平成果要报、研究报告等11篇,其中9篇荣获省部级领导人、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

接下来,法学院党委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团结带领全院师生稳步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