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与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守初心党建引领转型 担使命改革促进发展

2017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继续教育学院、商务学院的办学内容、职能职责、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学院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变革求发展、以变革促发展,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团结和带领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履行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推动立德树人在学院落地生根并形成生动实践,促进和保障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以变革求发展,以不变守初心

过去的6年,是学院事业在变革中勇毅奋进的6年。

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为北京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处和北京财贸学院培训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后,于2000年设立成人教育学院。2009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18年7月,校长办公会决定“夜大”停止招生。2019 年“夜大”正式停止招生。2021年5月,校长办公会决定函授不再续约。目前,学院所有的学历继续教育培养工作已基本结束。

2019年11月,为承接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商务学院。商务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实行合署办公,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20年9月,商务学院招收首届贯通培养学生。目前,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

2019年11月,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撤销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设立商务与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2021年3月,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将商务与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调整为党总支。目前,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数也从设立之初的30余人逐渐发展到100余人。

6年来,学院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能职责从学历继续教育转为贯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机制从自招自管半独立式办学转为纳入学校统一管理,育人对象从非全日制的“夜大”学生转为高职升本全日制学生,工作团队从全部聘请他院教师授课转为自有教师队伍“挑大梁”,人才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此种种。

过去的6年,是学院各项事业在探索中砥砺前行的6年。

面对变革、变局,学院领导班子首先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入手,教育引导全院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起“惟有转型、才能发展”的理念,坚决处理好进与退、舍与得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学院转轨转型、切换赛道,助力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学院师生员工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不动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及时转换思维、调整思路,推动学院工作重心向贯通人才培养转型,从人、财、物、事等各个方面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在快速转轨中完成平稳过渡,实现无缝衔接。

虽然变革涉及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继教人、商务人立德树人的初心没有改变,教书育人的使命没有改变。贯通培养项目对于北京市而言是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参考借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大胆去闯,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有益探索,初步确立起了一整套与贯通培养相适应、相匹配的培养体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在开新局、谱新篇中向着高质量目标不断迈进。


以党的建设“四个引领”谋篇布局,

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一方面,教职工党支部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狠抓学习提高度,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要抓手,组织教师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做到“周周有学习、月月有活动”,使教职工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和认识更加清晰,切实提升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自觉。另一方面,狠抓师德保底线,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结合学院师德文化月活动通过专题学习、专题宣讲、“师德师风大家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经过学习教育,教职工觉悟不断提高,不少年轻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5人被吸收为预备党员,目前教职工党员占比达90.48%,党支部也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学院历史上实现新突破。同时,分工会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统战工作发挥好联系党外代表人士优势,各司其职,引导教职工同心聚力干事业、谋发展。

微信图片_20231109084932.jpg

二是强化组织引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坚持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教师“三带头”机制,即领导干部要发挥领航作用,党员要讲党性听指挥、冲锋在前,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学习和工作中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前进。另一方面,党支部切实发挥政治把关作用,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活动中培养人、教育人、发现人。在评优评先、党团推优等工作中注重将日常表现特别是在重大任务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切实把表现好的吸进来、推上去。在学生宿舍漏水紧急搬家、涉疫临时管控等重要任务中,一大批学生骨干勇当先锋,敢打头阵,能挑重担,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冲得上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先锋模范作用。2名学生党员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58名学生获评学院“优秀志愿者”称号。

微信图片_20231109084938.jpg

三是强化思想引领,发挥榜样标杆的示范带头作用。一方面,学院党总支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好主题党日活动、讲座、培训等方式组织干部党员进行理论学习,以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实践。学生党支部和分团委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载体和形式,组织党团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二十大报告学习、红色1+1、“永远跟党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助力冬奥,一起向未来”等主题活动,使学生骨干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带动其他同学也一同受教育、长才干,起到了正向影响的效果。另一方面,坚持抓牢抓实宣传阵地建设,创建商务学院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加大对主题教育、师生活动、服务社会等的报道力度,在全院师生中把好的典型和榜样树立起来,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四是强化作风引领,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育人环境氛围。一方面,学院领导班子发挥“头雁”作用,带头严格自律,并通过开展廉政党课、与新党员谈话、党员“六项纪律”负面清单自查、学生校规校纪专题教育、举办“驼韵清风”全面从严治党主题教育展等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以党风带师风、促学风,以优良的院风教育人、塑造人,清风正气不断充盈。另一方面,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以师生为中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召开十几场座谈会、一对一谈心、逐班集体谈话、经常性深入班级宿舍现场调研、设置院长信箱、院领导接待日等多种方式了解师生需求,并通过改造办公用房改善办公条件、协调申请校内宿舍解决年轻教师住宿困难、易地迁建“职工小家”满足职工业余活动需求等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提升师生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促进全院团结和谐、谋事干事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学院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支“两重身份、双重职责”的自有专职教师队伍,即每个人不但是专业课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授知识,还是至少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大量学生管理工作。这种“双肩挑”的工作机制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同步推、一体抓,在推进“两个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实现了学生受教、教师受益的效果,形成了有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教师队伍虽然人数少且均为非事业编制,但在教学、带班、毕业设计指导、招生考试等各项工作中都表现出讲奉献、能扛活的特点,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作用。

二是推进实践教学创新形成新亮点。学院以实践教学为特色,通过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打造了具有贯通培养特点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构了“1+3+7+X”的教学体系,相关实践平台建设、团队建设、项目建设已初显成效。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整合相关企业资源,形成协同共赢的校企合作生态。以共建首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站点为抓手,与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市分公司、中信建投、北京银行及IMS天下秀(教育)等各类主体共建乡村振兴产业深度帮扶网络,在党支部共建、乡村振兴等活动中实现共享共赢。建设大学生劳动实践工作坊,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赛事,成为北京市“202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指定高校合作方,深度参与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的2023“京西非遗”礼物设计大赛并多组成功入围决赛,学生组队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我为家乡代言” 第二届全国校园新媒体营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组织师生团队立足首都需求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等提供了规划设计、产业导入、新媒体营销、人才培训等社会服务,相关内容被编入市委《北京工作》及门头沟区委《昨日区情》简报。大批学生通过活动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技能,受益匪浅。2022年,学院举办的“电信诈骗与投资风险的防范”通识讲座活动,荣获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颁发的“北京市第十七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成功组织奖”。

微信图片_20231109084952.jpg

三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取得新成效。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党团学学生工作组织和工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备,学生管理各项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针对身份认同突出问题,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强化学生的CUEBer身份意识。针对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调整已基本完成,“一二三”就业促进工程全面实施、稳步推进,202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比去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