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引领方向,凝心聚力 以坚强保障促事业内涵发展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学院党的建设水平,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固底线,五年来,学院党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充分,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学院党建和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引领,凝心聚力

强化政治引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引领。学院党委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五年来,圆满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及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善议事规则,履行政治责任。制定并严格执行《党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党政联席会会议事规则》,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把好政治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把握发展方向、决定重大问题、监督“三重一大”事项执行的决策把关作用。

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学院党委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带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定期分析、研判党风廉政风险点,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着力提升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与处置能力。学院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微信图片_20230906105512.jpg

强化基层支部建设,促进党组织建设新提升

以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着力强化党支部建设。学院党委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科学调整党支部设置。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按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形成师生支部共建基础。指导党支部紧紧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首都等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支部党员当头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院党委不断提高党支部组织力,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当表率。教师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教师党员服务首都成效显著。党委委员叶堂林教授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研究获得领导批示,2022年叶堂林教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党员吴康教授负责的城市管理与首都空间治理教师团队荣获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培育创建团队”。五年来,学院共获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1个、“优秀共产党员”22人、“优秀党务工作者”3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8人,“育人标兵”6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5人次;获得“优秀主题党日”、学校红色“1+1”评比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广外街道专题调研.jpg区域经济系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jpg

发扬斗争精神,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以来,学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守好责任关、信息关、网络思政关,站好党员先锋岗,党支部书记工作在第一线。学院始终坚持政策标准不放松、信息报送及时准确、第一时间落实防控预案及学校各项工作部署。关键时刻,学院教师党员主动参与住楼值守等重要工作,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全面推进学院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提质增效


强化顶层设计,破难题明确发展思路

经过长期努力奋斗,近年来,学院历史矛盾和问题得到解决。学院基础巩固,关系改善,格局形成,步入正轨,形成良性发展之势。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细化实施方案,凝练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推进形成学科关系在厘清的基础上融合特色发展。学院实施战略转移,从学科协调发展难题入手,向集中精力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阶段转变,紧抓把握当前发展的大势、机遇,全面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提质增效。凝练学科方向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破解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不断深入,学科发展的局面进一步优化。深度参与首都发展建设,形成一批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特大城市治理等研究成果。广大教师对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共识和信心逐步增强。

强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不但深化专业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培养质量。五年来,共培养本科生750名,研究生200余名。持续优化专业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部本科生课程各章节中融入思政建设要点,做到百分之百专业课程有思政。稳步提升教育教学成果。近年来,获批北京市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项目6项、校级教改立项20项,课程建设和案例类项目11项,教材建设项目2项。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显现。构建形成以学生党建为引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选派学生参与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冬奥会等志愿服务,全方位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辅导。探索“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立德树人新模式。“贵州河坝瑶族非遗枫香染”项目荣获首都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二等奖并选树为首都文明校园创建示范案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共有25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获评硕士优秀毕业论文15篇、博士优秀毕业论文1篇,研究生科研创新65项。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竞赛,每年均有多人次在“挑战杯”等重大竞赛中获奖。

学生党员参观党史纪念馆.JPG学生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jpg

暑期社会实践.jpg

强化人才观念,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发力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打造一支立德树人信念坚定、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过硬、社会服务贡献大的教师队伍。学院通过引进人才、培养在校青年教师等多种举措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共新进专任教师24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近年来,共获批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1名和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1人、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3人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获批长城学者2人、北京学者1人、经贸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培养学科后备学术带头人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0名。


强化服务首都,围绕重大战略发挥智库作用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服务北京,瞄准首都发展定位和现实重大问题,加强理论阐释,搭建学科团队,充分发挥科研和政策咨询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大城市管理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政府部门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发挥重要智库作用。城市管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团队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方面开展的理论研究,累计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采纳 30 项,11 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5 项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 项获省部级采纳。连续主办16 届“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连续出版 11 部京津冀蓝皮书,6 次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2 次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二等奖。行政管理学科团队在深化理论研究、提升政府部门决策质量,服务社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大量政府咨询服务项目。已连续举办9届 “科学监管与监管论坛”,国内颇具影响力,为我国市场监管改革研究和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提供了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土地资源管理团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建议得到自然资源部国土规划、管理采纳,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理论版和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成功举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30周年暨“谈土论房”学术论坛。

合作共建.png

2018城市管理学科年会.jpg第七届科学监管与监管科学论坛.jpg

蓝皮书.png

工作展望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探索新形势下学院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新方式新举措,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首都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成效,在学校新的发展征程中展现学院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