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党委:落实新时代党建要求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学院党委在校党委领导下,围绕学校“内强实力、外树形象、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的经贸人才”为己任,坚持“思想引领、融合发展、服务首都”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三个深度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党建与学院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坚持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共识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构建“四学三讲”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学院党委锚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头脑这个根本点,紧密结合“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经济安全观”“教育强国战略”“新时代首都发展”“三全育人”等重要内容,构建“专家讲学+干部领学+支部导学+党员自学”的学习机制,通过“专家讲理论、领导讲政策、先进讲经验”,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有机融合,一体推进,领悟真理的力量和实践伟力,陈彦斌教授的“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道德经》宏观治理思想的启示”论文发表于2023年《经济研究》第7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了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激励教师自觉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4.jpg

二是健全“党政分工合作、集体决策领导”的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规范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三重一大”“一岗双责”工作机制,提升了领导班子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决策的能力。及时修订学院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同心同向、同谋共话的协同效应。

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三个融合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主体作用,聚焦主责主业,系统谋划、破解难题。

一是聚焦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打造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学院党委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设为目标,立足服务北京和首都,成立学校层面的“双碳战略”“北京自贸区研究院”和学院层面的“经济安全研究”等3个研究中心,打造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为导向的 ‘三策合一’理论研究团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为核心的理论经济学团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的“双碳战略”团队;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中国环境经济学论坛”等5个有很高影响力全国性学术论坛。

5.jpg6.jpg

王文举教授领衔完成的中英文专著《中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机制路径的综合研究》和《Price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国家宏观经济治理提供首经贸智慧与方案。

二是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重心,以课程数智化转型为载体,以“三会一课”为平台,通过“三研习”,打造“一部一品”的支部建设特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本科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将新文科建设、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思政建设有机融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统一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类成果奖23项,2023年获批本科数字经济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双提升,《稳定脱贫与压茬推进乡村振兴调查研究》等29个项目获得“挑战杯”市级和国家级奖励;545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2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实现新突破。

三是胸怀国之大者,打造“师者之光”榜样群。学院党委坚持弘扬“躬耕教坛、培根铸魂”的优良师风,每年召开“桃李结”师德传承拜师会,制定“青椒成长计划”,推出“师者之光”榜样群建设。2021年底,91岁高龄丁冰教授荣获“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杨春学老师获评北京市优秀党员,成为青年教师的楷模;一批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蒋雪梅获批北京青年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张冬洋荣获北京市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项目支持、入选2022年度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杜雯翠获批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杜鹏程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刊发表多篇论文,形成了“有作为、肯担当、勇创新”的优良师风氛围。

激发内生动力,高质量服务首都发展

一是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高质量学术论文、政策咨询报告、数据服务等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19项;北京市第十五、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2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13项。“双碳战略研究系列成果”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展区)举办的“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主题的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发布,受到高度关注和评价。

二是以行走的“大思政课”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搭建“1+1+N”的实践育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国家重大活动和服务首都发展。近5年,有近2000人次参与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疫情防控”、“冬(残)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120名学生、2个班级获得市级以上优秀表彰,3名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郭昌鑫同学荣获2021年北京青年榜样称号。

f348bdd0bff14344864f647355c16332.jpg

经济学院党委将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凝练学科优势,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平台,积极发挥中国之治、北京之治的智库作用,彰显新时代经济学人的责任与担当,以高水平党建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