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把方向、带队伍、提能力、谋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了以优化机制为核心、完善体系为基础、提升能力为关键、规范制度为抓手的“四位一体”党建引领工作机制,通过实施党建“四大工程”,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学院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
实施“政治铸魂引航”工程
“四个抓实” 把方向,提升党委领导力
抓实工作体系,健全领导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以党建为引领不断优化组织架构,规范院党委议事决策程序,构建职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转高效,作用到位的学院治理体系。二是完善例会机制。学院通过系统建章立制,强化过程监督,保障工作落实,至少确保每两周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会,定期召开系务会、支部例会、学院大会等部署落实相关工作。三是完善落实机制。制定主体责任清单,把责任落实到岗、细化到人。建立监督责任清单,夯实纪检委员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
抓实示范引领,激发支部活力。一是注重党委引领。学院党委充分发挥理论中心组和师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宣讲理论知识,设立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示范课,探索成立党员“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和“学术研究团队”;落实学院党委委员联系基层支部以及党委委员进课堂制度。二是注重辐射带动。目前已与唐山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慕田峪长城、房山区史家营乡、高途集团等签订共建协议,累计开展20余次共建活动,通过联学联建,形成系列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三是注重创建品牌。学院党委通过创新性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品牌创建工作,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开展红色1+1共建、主题党日等活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近年来,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党支部获评全国样本党支部,学院获评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本科生第一党支部、2020级研究生党支部获评北京市红色1+1二等奖、三等奖,学院党委、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多个支部在学校主题党日评选中获评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抓实岗位责任,提升工作实效。一是意识形态规范化。明确党委书记作为意识形态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将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和师德师风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和宣传阵地的管理;制定了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规程》等制度规范,稳抓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筑牢思想防线;二是督促检查制度化。党委书记定期与班子成员、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谈心谈话,同时督促分管院领导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履职作为;通过学院例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日常工作监管。三是作风建设常态化。开通“书记院长信箱”,强化党务、政务公开,畅通信访渠道,提高“接诉即办”效率;先后结合教师关切的财务制度、职称评聘、职涯规划等问题邀请财务处、人事处领导开展专题辅导,提升学院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抓实组织保障,提升发展效能。一是强化激励机制。学院每年开展教师节庆祝表彰,近五年,表彰了21位荣休、142人次在教学、科研、管理表现突出的个人及20个团队;学院全面落实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学院四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均为高级职称且是学院教学科研领域骨干。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学院党委在教师评聘、晋升,人才引进,各类评优、推优入党、党员发展、奖学金等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都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开展,持续完善评优评先制度,制定了《工商管理学院教师职称评聘办法》、修订了学院《绩效考核制度》和《育人标兵评选制度》等制度30余项,初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体系。三是强化阵地建设。2017年以来,学院先后建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B站平台工商新媒等,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三级审核制确保舆论阵地的正确方向。2021年,学院职工小家成立,与“党员之家”“教师发展促进中心”“绿萝花学生活动室”构成学院党建新阵地。2023年,学院工会小家获评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教职工小家荣誉称号。
实施“党建质量提升”工程
“3个强化”带队伍,提升学院向心力
强化思想聚力,在凝心铸魂上发力。一是深化思想武装。学院建立党委理论学习第一议题的制度,构建学用结合的闭环机制,坚持干部领学、专家导学、师生活学、实践促学等方式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学院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创新学习形式与载体,搭建“接地气”的教育平台。如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青春有我,助力冬奥”团日活动等;学院推进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结对的党组织共建新模式,组织了系列联合党日活动,形成双向互促的良好氛围。
强化支部建设,在提质增效上发力。一是规范支部组织建设。学院党委充分释放党建引领效能,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水平,组织实施“基层党组织行动计划”,通过党委委员联系支部、教师支部联系学生支部、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制度,以日常监督等方式全面推进支部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增强支部生机活力。以课程思政推进为突破口,通过联学共建,搭建大思政平台,积极参与到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中;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引入红色文化建设理念,鼓励将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推广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双螺旋提升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开展党建课题研究,26项学生党建课题均获得资助并顺利结项。各支部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三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五年来累计发展党员190余人,包含2名青年教师,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约500人次。学生党员在各种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3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冬奥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展现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
强化发展共识,在凝心聚力上发力。一是强化调查研究。每学期召开务虚会研究学院发展的战略和重要工作,密切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同时,班子成员深入各系、各学生团体调研,倾听师生心声,回应师生关切,凝聚师生智慧,强化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2022年5-7月,在疫情不能返校期间,组织召开了20余场“凝心聚力,共话发展”师生座谈会,征集意见不虚不空,做到民有所呼,院有所应。二是形成共谋发展的行动自觉。定期开展教师发展与思想状况专项调查,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建立周三专题理论学习制度、打造管理工坊,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开辟党建书屋,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等举措,引导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实施“卓越商才引育”工程
“两个促进”建能力,提升育人引领力
教师为先,促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于2022年6月设立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发展促进中心,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职业素养提升、职业发展等方面培训培养,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每年开展1-2期 “驼韵师话”主题分享传承育人经验,依托教师发展促进中心采取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强师德、练师能、暖师心,建立分层递进培养模式;完善新教师导师制和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教学督导、期中教学检查等制度,严格执行新聘教师课堂准入制,初步实现了青年教师稳启航、骨干教师再续航的目标。
近年来,5名教师获评北京市教学(青年)名师,1人获评北京市师德先锋,学院国家级卓越教学成果3项,市级以上卓越教学成果18项,国家级优秀课程9门,市级优秀课程12门,2个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商管理学院共有党外人士20人,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党委书记担任统战委员,进一步落实与党外知识分子结对子交朋友的制度,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切实在党外人士思想建设、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和提升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能力和水平上,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学生为本,促进“四维新商科”人才培养。以适应国家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院三个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为切入点,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训-实践-实战”三阶段培养过程,积极推动数智化专业转型,打造“时代工商”“责任工商”“文明工商”“数智工商”“四维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院新设立“供应链管理”本科专业,在国内率先形成了本硕博全覆盖的ESG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开展“党建领航、思政引航、生涯助航、心理护航”四个系列的主题教育,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推出学霸讲师团、【职点·商行】、“心桥”工作坊系列活动,为学生成长助力。
与此同时,学院注重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汇聚育人合力,进一步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隆重召开新生家长会,组织优秀校友寻访,选聘优秀校友企业“企航”生涯导师,开办企业ESG俱乐部,建立了“移动课堂”和“企业家进课堂”“教师进企业”“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等多种灵活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多项成果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MBA“金台论坛”“企业导师计划”成为品牌活动,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实施“协同创新优化”工程
“一体融合”谋发展,提升学院影响力
一是一体融合有组织的科研。学院坚持 “顶天立地”的科研方针,聚焦学术前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学院定期组织科研项目申报辅导讲座及研讨会,举办系列管理名家讲坛、管理研究工坊,并打造“中国青年管理学者论坛·工商管理论坛”“营销科学与创新国际高峰论坛”等高端交流平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学院在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重要科研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方面均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近五年,获批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我校在国家自科重点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学院一半以上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国际顶尖期刊、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教材40余部。获得1项“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重点项目和2项“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二是一体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学院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需求,聚焦重大问题,提前谋划布局,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高质量研究,建立了7个研究院,8个研究中心,并努力将中国ESG研究院、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建设成为国家、北京市高端智库来源。积极为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蚂蚁集团等多家单位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相关成果7次获得国家领导人和北京市领导肯定性批示。连续组织中国ESG论坛、中国责任投资周学术研讨会、消费大数据研讨会等高端论坛,承办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服务学术共同体构建。
三是一体融合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比已超过35%,60%以上的教师具备全英文授课能力。打造15门全英文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层次的全英文留学生项目,并积极组织国际学生招生线上宣讲。通过与3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合作,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建立学生互派机制,开设了一批“2+2”“3+1”“2+2+1”和“3+1+1”等双学位项目。
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四大工程,学院厘清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逻辑关系,将“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作为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政治、组织、思想、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通过组织机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平台搭建、创新实践育人活动,增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内驱力和黏合力,真正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