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根本性、统领性作用,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拓展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学院、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成果产出。
加强组织力,突出政治建设新要求
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建强基层党支部。一是打造思想过硬、敢于担当的支部书记队伍,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二是精心打造实践平台,把发挥专业优势和师生联动作为解决教工党支部活力不足的突破口,着力破解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三是进一步拓展学习形式,分层次组织丰富多样的党建活动,提高觉员的学习积极性,做好主题教育工作。四是认真落实干部任职培训,不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五是加强在优秀海归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五年来,学院党总支组织并支持各支部到中关村软件园开展“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到城市中轴线开展“伟大建党精神汲取前行力量 行走双奥之城一起奋进未来”主题党日活动,到红色“1+1”共建地贾峪口村开展“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勇担使命汇聚青春力量”主题党日活动,组织举办“不负青春行十载 昂首奋进再出发”“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活动。教师党支部赴贵州大学一同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实践”主题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学院1人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党支部获评2019-2021年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党支部获评2022-2023年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
学院党总支坚持完善健全高效工作机制。党总支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依据党总支委员会、党政联席会、党政联席扩大会、全院教师大会决策体系建立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学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本科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也严格规范履行各项职责。学院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发挥顾问委员会的聚才引资学术影响力。出台学院制度汇编,为重大方针政策、决定部署落实到人、执行到位提供有力保障。
塑造引领力,深化人才培养新成果
学院以课程为抓手,以育人为目标,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院党总支主体责任、教师党支部先锋作用,组织名家“手把手”教学、课程建设推进会、集体备课会、驼韵师话等活动,打造和凝练“在中国崛起的宏大叙事中,讲好‘东’升‘西’降和中国故事”学院特色。积极运用海归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将论文写在国家经济建设实践中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学院着力开展文化引领工作,打造学院特色品牌。凝练“经世 热情 创造力”内涵的院徽;建设文化墙、师资墙、中英文网站;形成汇聚学院精神的文化IP形象“鲸”;改造党员之家、研究之家、工会之家。ISEM奖学金颁奖典礼着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选树了一批批弘扬拼搏精神、勇攀知识高峰、服务金融经济的优秀学生榜样。学院特别着力于创新推行本科生导师组制度,制定“先锋导师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先锋导师组”成员均为中共党员,全员全程参与入党申请人谈话、党章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活动;定期组织学业主题研讨会,发挥科研优势,开展专业科研讲座,指导学生斩获多项荣誉;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好文化,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院基本形成党建引领“大先生”涵养的良好生态,教师们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得到提升。学院1位教师获北京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1门课程获评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位老师获校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13名教师获二等奖;2门课程获校双语(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数名教师分获学校“青教赛”一等奖、“青管赛”一等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学院紧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工作,书记院长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建立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名列前茅。
聚焦创新性,创有组织科研新高度
学院党总支致力于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行力度。关心教师个人成长,为他们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授作为结对导师,加强思想引领和业务指导,努力培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优良的骨干教师。学院党总支选树优秀党员同志做开拓者、排头兵、带路人,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一面旗帜红一片”的示范效用,增强学院科研工作内部驱动力;邀请长江学者、前沿理论专家、知名学者等进行21次较高水平学术交流会,培养教师围绕“四个面向”,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引导教师既要“顶天”做好高端学术,也要“立地”结合中国实际。
学院教师在Econometrica、Annals of Statistics、Biometrik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Game of Economic Behavior、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Management Science等国际优秀英文期刊发表139篇学术论文,其中国际A类论文41篇,国际B类论文64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一流中文期刊发表32篇论文。获批国家自科基金29项,其中国家杰青项目1项,国家优青项目2项。另有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批北京市优秀海归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创新人才项目团队1项。
提升满意度,汇聚大爱之心新实践
学院党总支始终把师生满意度作为检验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围绕新时代校院发展方向,结合巡查整改反馈结果,对标对表,推进工作目标的逐一实现与逐级落实。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师考核制度、本研招生就业情况、工会小家建设进度、教授用房总体安排等“关键核心”以及“矛盾突出”问题,书记、院长落实“一把手工程”,力争破难题、谋发展、办实事。招就工作有序开展,高招咨询、夏令营报名人数及本科生深造率创新高。
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提升学生、教师个人发展对国家、首都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与契合度。通过社会服务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凝聚起来,发挥党组织在社会层面的组织、领导、示范作用。
学院通过与海淀普惠南里、石景山西里中、丰台万年花城三期等社区委员会紧密合作,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将专业理论通俗化,送文化进社区,请居民进大学,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形成了学院特色的党建活动品牌。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国内学术界形成稳定有效的交流机制助力教师中文期刊发表、出台《常聘后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增强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学院组织教师代表赴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部高校交流促进;主办“房山区首届海棠文化节”,助力乡村振兴;关爱特殊群体,联合三个街道(乡镇)共促劳动教育。党员引领的“以劳养德 书韵留香”志愿服务队关注留守儿童和困境青少年群体,相关情况获主流媒体报道;学生支部深入乡村助力夏季农忙,特色农业产业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业效益,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学院还邀请20届、22届校友重游校园,弥补毕业季遗憾,让校友工作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
未来,学院将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牢记立德树人初心,继续践行新时代为党育人使命担当,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勠力同心、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