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龙头,全体师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学科建设取得新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多来,金融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强化理论学习。金融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师生赴雄安新区调研考察、参观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华航天博物馆、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学习实践活动,激励师生党员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推进政治理论学习走深走实。金融学院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考核优秀单位。投资系、金融系教师党支部先后获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品牌”、“先进党支部”及“先进基层党组织”。谢飞、田文涛等16名师生党员,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筑牢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金融学院党委以庆祝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喜迎二十大为契机,先后围绕着“我和我的祖国共奋进”、“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开展活动,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师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党员意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意识形态管理。金融学院党委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师德培训会、师德师风茶叙座谈会、师德征文、调研和访谈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薪火相传”老教师传帮带、“精益课堂”教学观摩等活动,深入推进师德建设。向师德榜样学习,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先后举办了“初心铸师魂,奋斗谱新篇”“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学史铭志,崇德铸魂”等不同主题的驼韵师话活动。北京市教学名师王曼怡、高杰英、青年北京学者尹志超、校师德先锋蒋三庚、张小红、优秀共产党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荣获者贾墨月、中国保险40年40人风云人物庹国柱、北京市十佳辅导员王璐等先进教师,以榜样的力量弘扬高尚师德,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纵深发展。金融学院党委扛起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实施办法》,聚焦“关键少数”,增强监督质效,持续自查与整改落地。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高质量师资梯队。金融学院现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海外归(访)学人员比例达60%。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开展教育创新和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谱新篇
五年多来,金融学院完成一流专业全覆盖、金融科技专业申报获批,形成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形成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系列核心教材、打造运行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专业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在金融学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基础上,2018年金融学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一流专业,2019年、2020年、2021年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相继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2023年正在申报金融科技专业。
国际化人才培养初具特色。2018年以来,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招生分数连年上升,目前位居学校首位。2020年首届国际金融英文班毕业生深造率达66%,位居学校首位。为进一步凝练特色,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自2019年起试行金融学大类招生,金融学、金融工程和投资学专业采取“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2018年起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展暑期课程共建及“4+1”项目合作,2021年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保险学(保险精算)“2+2”联合项目落地。金融学院本科生各专业平均录取分数位列学校前2名,学生获奖人数、层次不断提高,毕业生深造率达46%,毕业生专业满意度达4.6分。
课程建设成绩斐然。金融学院承担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全英课建设1门、微课1门、一般课程建设4门,开设网络通识课16门。同时学院层面建设8门核心课,均已完成慕课制作并上线。2021年《金融学》、2022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先后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国际金融学》入选北京市一流课程。2021年,冯瑞河副教授的《金融学》教材获批北京市级优质本科教材重点项目,祁敬宇教授的《金融监管学》获批北京市级优质本科教材、2022年,李新教授的《公司金融》获批北京市级优质本科课件。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金融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全校“学评教”前30人平均每年入选4位,位列全校第一。涌现出北京教学名师高杰英、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张若希、马思超、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赵然、李雪、谢飞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在2018年的北京市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学院总体表现良好。获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校级教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11项、青年项目7项。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一等奖1项。
实验室保障充分有力。金融学院投入300万建成60机位的高端金融科技实验室,为金融科技、量化金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前沿课程和科研提供实训场地和软硬件设备支持。2023年首场中关村论坛,作为全国首家财经类高校,获赠价值百万的华为昇腾鲲鹏服务器,同年启动实验室II建设,斥资550万引入高性能人工智能(HPC+AI)服务器集群,总算力接近15P(注:1P表示每秒最高峰值算力可达10的15次方),实验室安装Pytorch、Mindspore、Qiskit等主流AI、量子计算以及区块链研发框架,为金融科技教学研究奠定物质基础,实验室算力与算法配套水平在全球财经类高校位居前列。此外,实验室成功推动华为与我校完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服务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多来,金融学院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紧密对接“四个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学院教师主持各级各类课题5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14项,局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17项。尹志超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请的“中国家庭经济风险测度、成因及外溢性研究”课题获得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全院师生科研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上。学院共发表国际A刊论文12篇,国内权威A刊论文10篇,出版各类著作44部,其中专著30部。
金融学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金融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金融开放与发展国际会议(2019)” 、“新兴市场金融体系稳定国际会议(2020)”,每年举办“京津冀金融研究联盟年会暨中国金融风险高层论坛”,与美国马凯特大学等海外及国内高校联合举办了多场金融学术论坛。2020年10月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会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彼得•汉森,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前全球副总裁、央行前副行长朱民等在内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参加主论坛活动,同时还有近400位经济金融界学者在线参会,逾万人同步观看直播。
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突出。金融学院党委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与北京银行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与门头沟区政府合作开发MTGFinTech平台,开发金融AI大模型,服务首都智算资源共享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赵然副教授赴内蒙古乌兰察布挂职,进行“精准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余颖丰副教授挂职门头沟区发改委,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专业优势,精准借力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助力地区脱低增收,引导地区农业走上精准发展道路。赵明副教授挂职大兴区商务局。民盟支部主委巩云华教授率队,赴朝阳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开展调研,探讨如何以校院人力资源优势服务于朝阳经济增长战略。学院教师不断贡献智慧,发挥所长,积极投身到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中。
未来,金融学院党委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团结和带领全院师生,凝心聚力,求真务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持续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