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 1980级校友刘学民:用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1-10-13 来源:对外联络合作处、校友会 作者: [打印] 字号: T T T

65岁的首经贸

陪伴了一代代首经贸人

学海扬帆  激荡理想

开启人生新的远航

 

他们当中不乏业界精英

更有无数为国家发展

辛勤耕耘奉献的中坚力量

他们都是母校最深的牵挂

 

在首经贸建校65周年之际

新闻中心联合校友会

策划“校友风采”系列报道

今天让我们走进

1980级工业经济专业校友刘学民

校友简介

刘学民,1958年5月出生,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北京京放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佛山证券董事长、水晶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现任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宏观视野始获得

刘学民的成长经历非常丰富,“工农商学兵政,我都干过”。随父母在“五七干校”务农,回京读中学,高中毕业后入伍,度过了四年军旅生活。“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潮”,1980年,刘学民选择到北京经济学院就读于工业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

1984年8月,刘学民自愿来到市纺织局京棉二厂,实践自己所学的工业企业管理知识。来到厂里,他又主动要求下车间,与工人一起干活,从纺织的第一道工序学起,每一道工序都自己买书去看、去学习。他最终把棉纺织所有工艺流程都学了一遍。“其实这是一种学习的习惯,我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那时,成立不久的北京市体改办从各单位选调干部,1985年6月,刚刚结束车间学习的刘学民来到了市体改办。“在体改办近三年的工作经历是我学习、成长的转折点。”

同在京棉二厂一样,刘学民主动寻找学习机会。没学过金融,他就申请分配到负责金融改革的综合处工作。“当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专注学习,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我们处主要负责全市综合部门包括金融部门的改革方案设计、研究和推动。因为要学的东西很多,工作压力很大,我们希望找到一种尽快弥补知识空缺的方法,边学边做。我们处采用了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把书买回来,处里同志每人负责讲解一本,准备一周后在处里讲课。这既能提高自己又能相互学习。最奢侈的学习是听别人讲书。”如今,第一创业的企业文化中还生动体现着这一点,他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也采用这种方式,党费用来买书,一个月讲一本书,由本支部的党员轮流讲。“讲的水平高低无所谓,学习的过程最重要。”

多年以来,刘学民一直喜欢从宏观和体制的角度去观察企业的发展。这个习惯也是在体改委养成的。刘学民说,大学的专业学习侧重微观,在体改委的工作强调宏观,“这补充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考虑问题的层次,拓展了宏观的视野。”受他的影响,第一创业的员工对宏观的理解也更深刻。

当年的体改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没有任何部门利益,他们实践了很多“第一”,帮助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城市信用社,确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保大不保小”的基本思路……“这是时代给予的机会。”

资本市场初试水

1987年12月,北京市计委组建外经处,相较于研究工作,刘学民认为自己更适合管理工作,于是来到了市计委。在市计委的7年时间里,他们开始探索通过市场化筹资支持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做环保项目,利用国外贷款进行公路、地铁等市政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993年6月,市计委成立北京京放经济发展公司。刘学民主动报名去京放公司。虽然有人不理解,但他很坚定。他认为,在国家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建设工作是必须有人去实践的。他以市计委副处长身份兼任京放公司法人和总经理。

在此期间,刘学民参与策划并主持了ING基金(即ING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境外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范围主要在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在当时香港股市大跌的市场环境下,ING基金筹划历时8个月,于1994年5月成功发行,募集资金约5.4亿港元。

“这个过程很艰难,”刘学民说,“但真正让我们对资本市场‘开窍’了。”ING基金上市的过程颇具创新性,对北京市来说,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练兵”,自此以后,北京市开始了境外资本市场的大规模运作。

志在践行资本市场

1995年,原北京市计委、市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厅所属的17家经济实体与机关脱钩,合并重组为首创集团。刘学民所在的京放公司也归入首创集团,他毅然离开了供职近十年的政府机关。

1996年初,刘学民陪同首创集团领导到高盛、JP摩根、雷曼兄弟等美国著名投资银行考察。之后,首创集团确立了“以实业投资为基础、以投资银行为主导”的两轮驱动战略定位。两个轮子相互驱动,中间一个链条叫管理。凭借这一战略,首创集团率先抓住了中国资本市场兴起的历史契机,5年后即创造了利润增长30倍的成绩。

为进一步参与资本市场,刘学民所在的京放公司1996年12月南下广东收购了佛山证券公司。从1997年8月至2002年7月,刘学民兼任佛山证券董事长。“创业过程非常不容易。”刘学民不止一次强调这一点。在成功收购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按照当时证券公司的管理规定,佛山证券不能迁址改名、不能增资扩股,“能做的只有还债……”。

1996年12月,刘学民(左二)出席佛山证券公司股权转让签字仪式

他坚信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有大的发展机会,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整个的改革环境,需要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才匹配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如果不出问题,券商的大发展时代迟早要来临。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这种思考,决定了我们去坚守这块阵地。”

2002年7月20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证券公司的发展环境得以改善,佛山证券完成了增资扩股,注册资本金由8000万元增加到7.47亿元,并正式更名为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迁址深圳,刘学民出任第一创业董事长。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第一创业开始“加速奔跑”。

 

守住阵地种好“田”

迁址深圳并非偶然。“选择适合企业生长的环境,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基本条件。”刘学民说。深圳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不干预企业经营事务的行政环境,以及邻近成熟资本市场香港的区位优势,使得它成为第一创业的首选注册地。

2009年11月,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的第一创业总部大厦隆重奠基,刘学民(第一排右六)出席奠基仪式

第一创业创立之初即提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做受人尊敬的一流投资银行”的愿景,并逐步建立起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与均衡的业务收入结构,注重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起起落落的市场环境中,始终没有偏离正确的方向。

“战略是什么?说起来很复杂,我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一个是‘方向’,一个是‘坚持’,选择好方向,就要坚持走下去。”刘学民回忆说,2003年到2005年,证券行业治理整顿,不少证券公司出问题,三十多家证券公司被关停,市场也是极度低迷。但刘学民坚信,“这个行业早晚会发展起来”。凭借出色的风险管控机制、坚定的信念和极强的凝聚力,第一创业不仅度过了证券市场的这一困难时期,还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27家创新型证券公司之一。

 “我是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出身的,比较了解国家发展与改革的问题在哪里,也了解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刘学民也深知体制的重要性。在第一创业,他非常注重股权结构的市场化。“市场化的公司需要市场化的结构,体制对了才能出生产力,我做这个公司,就是要证明这一点。”

因为这份信念,即使在市场前景一片迷茫的时候,刘学民也没有离开第一创业这块“试验田”。“我的理想就是用实践证明正确的东西,要用实践证明体制赢”。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创业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是较早采用成本费用总包模式的证券公司;子公司创金合信是业内首家实行员工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子公司一创投资发挥混合所有制优势,在私募股权基金领域通过灵活有效的机制安排,助力国企混改的有效推进。

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第一创业从一家业务单一的地方性券商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布局全国的综合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42.024亿元,员工3000多人;业务覆盖交易所、银行间等场内、场外市场,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2016年5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20年7月完成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增强资本实力的同时成功引入北京国资战略股东。

2016年5月11日第一创业登陆深交所,刘学民(左一)出席上市敲钟仪式

因为坚守信念,第一创业成为深交所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的保荐机构,第一家实现集中交易的证券公司,第一家探索集合理财资产管理的证券公司,第一批参与国家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的机构;在债券领域更是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深交所认沽权证、第一支分离交易可转债、第一支银行间市场资产抵押式债券、第一支海域使用权抵押债券、第一个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标准化产品。

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在深交所上市,刘学民作为保荐机构代表出席上市仪式并致辞

也正因这份坚守,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刘学民多次婉拒了许多其他的发展机会。“要做好一个公司,全心全意尚且不容易做到,何况分心。”他宁可把自己后路全部断掉,也要一心一意做好第一创业。有人曾问他,当你看到自己当年的同事乃至下属都成为领导干部的时候,内心可有一丝后悔?刘学民这样回答:

“不同的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各自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看到了各自欣赏的风景,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不忘初心争朝夕

第一创业创立伊始,刘学民就明确了希望在国家发展大潮中有所作为,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有所贡献,为国家的资本市场建设有所担当的初心使命。

在国家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担当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角色。这是刘学民作为一个改革实践者的深刻洞察。早在2018年,他便开始在第一创业各层级会上进行分享,并做出前瞻性论断:资本市场改革的春天已经到来!

牢记资本中介的初心使命,第一创业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调整大背景下,抓住转型机遇,通过并购重组助力产业龙头扩大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为新经济、新动能、新产业提供高效的低成本融资服务,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资产信用优势,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助力实体经济盘活存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拓展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帮助企业走出流动性困境。

肩承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第一创业发挥资本市场优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帮助公司结对帮扶的湖南岳阳平江县、河南信阳淮滨县、安徽阜阳颍上县、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第一创业还深耕“智慧公益”和“绿色公益”:先后捐建8间梦想中心,为超过15000名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素养教育;携手阿拉善生态基金会治理荒漠生态,认养200亩公益纪念林。

2021年9月24日,刘学民(左二)为第一创业认养阿拉善公益纪念林揭牌

“我们始终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紧密相连。”第一创业敏锐地紧抓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率先在证券行业践行,致力于成为国内证券行业ESG实践的先行者和倡导者,通过在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社会公益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地。

 “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2019年,第一创业将ESG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公司发展战略;2020年,第一创业加入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成为国内第一家签署该原则、承诺践行六大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证券公司;宣布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成为首家落实披露建议的证券公司;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家专门研究ESG的高校智库——中国ESG研究院,构建中国ESG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扩大ESG生态系统;2021年,第一创业成为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首批会员单位,并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配套制度课题研究组成员获得贡献奖;凭借在ESG方面的卓越表现,首次入选恒生A股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HSCASUSB)成份股。

2020年7月17日,第一创业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家专门开展ESG研究的高校智库——中国ESG研究院,刘学民(左三)出席揭牌仪式

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第一创业又一次走在了行业前列。这种持续优势的取得,与第一创业的机制、战略和文化以及企业家的追求密不可分。

刘学民心目中的好公司至少要具备两点:一是业绩好,二是文化好。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创业建立起“开放、创新、包容、协作”的海洋文化。刘学民称他的职责是“创造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公司发展的好环境。他坚持“第一创业创造的机会首先属于合格的第一创业人”,而合格的第一创业人标准则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持续系统的学习能力”。

对于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刘学民也同样叮嘱道,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坚持理想和方向,确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没有方向,碰到困难坚持不下来。”刘学民这样说。既是对学子们的诚恳建议,也是对自己创业历程的真实总结。

不忘初心争朝夕,不负韶华勇担当。“资本市场改革已由春入夏,证券行业正处于重大的历史机遇期。我们有幸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应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抓住时代机遇,承担时代重任,胸怀理想,积极进取,为建设强大的资本市场而奋斗!”

2019年12月,刘学民校友受聘为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并为同学们做讲座。2021年10月,建校65周年之际,他结合过往四十年的亲身实践和观察体会,分析政经形势,梳理改革逻辑,以期帮助学子们在新一轮改革大幕开启之时,更好把握时代机遇,成就精彩人生。



回到
顶部